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姚安县图书馆开馆时间:上午8:00~11:30;下午2:30~5:30;晚上:6:00~9:30;周一上午政治业务学习,下午2:30开馆,全年365天天天开馆,双休日、节假日照常服务。
搜索类型
关 键 字
馆藏图书搜索  
文献类别
搜索类型
关 键 字
馆藏图书搜索  
关 键 字
站内信息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其它动态 >> 致敬经典 | “马兰花开”六十六载,真善美永不败
    致敬经典 | “马兰花开”六十六载,真善美永不败    
[ 日期:2021/1/15 来源:“中国文化报”公众号 点击:2705 评论:0 ]

1955年6月1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建院首部大戏——儿童剧《马兰花》第一次正式演出便引发轰动效应。剧中脍炙人口的童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陪伴着新中国几代少年儿童成长。

《马兰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儿童剧,它的故事引人入胜,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对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时至今日,这部作品随着中国儿艺66年的成长,前后修改6次,共演出2000多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剧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说:“《马兰花》之所以能屹立舞台、常演不衰,既是中国儿艺人守正创新的坚持,也是呼应时代的结果。”

1959年,重排的《马兰花》向国庆献礼。

■ ■ ■ 

一部流传66年的剧目,源于一次艺术走向生活的实践。

作为《马兰花》的首批演员,中国儿艺原院长方掬芬曾参与这部剧作的诞生过程。她生前曾在专著《漫长的童年》里讲了这个戏的排演过程。
1954年,方掬芬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训班”学习,苏联专家鲍里斯·格里果里耶维奇·库里涅夫(苏联科瓦赫坦戈大剧院附属戏剧学校校长、表演课教师、导演)正在这里任教。库里涅夫请中国福利会儿童剧团的知名儿童剧艺术家任德耀创作一部童话剧,任德耀选中了熊塞声写的民间故事《马莲花》,准备将其改编。
195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但剧本还没有写出来,只有一个提纲。库里涅夫就把住在中戏旁边北京香饵胡同的一些小朋友请来,坐在排练室里等着看舞台上演出的《马莲花》。这下,中戏的同学们全傻眼了,急得任德耀也团团转。可库里涅夫却毫不在意,他笑嘻嘻地说:“今天是儿童节,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们演戏。戏没有排过,没关系,你们就按照剧本提纲即兴表演。”
于是,任德耀给大家安排:这一场,“王老爹进深山,在树林子里遇见了小动物和马郎”“小兰和马郎结婚”“小兰回娘家”“老猫和大兰密谋陷害小兰”“小兰被推到河里”……除了每一场的中心事件,任德耀还耐心地讲解上、下场顺序。而每个人在台上的位置、台词、动作,则是根据剧情各自临场发挥、即兴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大兰、小兰、马郎、老猫、小鸟、兔子等都有了。
就这样,戏讲完了,演员们也演完了,孩子们鼓掌,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整个“干训班”像开了锅一样,大家开始没完没了地谈,没完没了地笑,没完没了地追述演出中层出不穷的趣事和想法。库里涅夫就让大家重新讨论剧本,经过任德耀的整理,最终一部新戏由此诞生。
这是一次为了孩子的艺术创作。
 

■ ■ ■ 

历经6次重排和复排,变的是顺应时代的舞台创新,不变的是勤劳、善良的美德和真善美的力量传导。

1956年6月1日,《马兰花》正式与观众见面,库里涅夫任艺术指导。在同年的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马兰花》获奖。当时,周恩来总理曾两次观剧,并对《马兰花》具体创作细节提出了宝贵意见。
《马兰花》最初想表达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周恩来总理提出:“大兰是可能被教育好的,不能让她和老猫一起死掉。大兰这个‘坏孩子’是可以成长为好孩子的,要对孩子进行真、善、美引导的同时,还应该给孩子们传导一种力量,让他们知道,改正缺点,就可以变成好孩子。”从中国儿艺的院史记载中,记者找到了这段名言。
《马兰花》也见证了一代代新中国儿童的成长。70多岁的观众张战平至今还对第一次看《马兰花》的场景历历在目:“我记得演出时剧场里小朋友欢腾热闹的场景。记得小兰姐姐的美丽善良、马郎哥哥的勤劳勇敢、大兰和老猫的懒惰。”
观众臧杰回想起小时候第一次看《马兰花》时被可恨的老猫吓哭了。“《马兰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想,这部剧也许对我后来从事戏曲研究工作也有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臧杰说。
70岁的观众马金芬在6岁时看到了人生第一部儿童剧《马兰花》,她说:“‘《马兰花》给过我太多生活的勇气。尤其是在内蒙古插队的岁月中,在大雪纷飞的冬季、蚊虫叮咬的夏季,我都会想起剧中的童谣,它让我在困境中看见了光明和希望。”

如今,66年过去了,为满足一代代观众新的审美需求,为顺应时代,《马兰花》在1956年、1959年、1978年、1990年、2000年、2016年历经6次大的重排,一次次的修改打磨或着重立意纯朴,或改变人物命运,或强化民族风格,或精进歌舞诗情,或增加幽默桥段,或强化音乐表现,每次创新都是一次探索和自我超越。

2000年,第五版《马兰花》的舞美设计更具民族民间风格,漫山遍野的马兰花、山林溪水也有了生动造型。

 

■ ■ ■ 

经典怎样重现?

不同年代的人见证了不同版本并有独到感悟,每一代人看的是

不同的故事,得到的却是一样的审美体验——

关于真、善、美的心灵洗礼。

2016版《马兰花》的导演钟浩曾作为助理,参与了1990年、2000年由知名导演陈颙带领的对《马兰花》第四次复排的工作。“陈颙导演此前已经对《马兰花》有过3次修改,然而即便如此,她依旧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大胆调整和创新,在排练中不断突破和挑战自我。”钟浩说。
当2016版《马兰花》交到钟浩手中时,他对儿童剧的实践和对《马兰花》有很多全新认识和感悟。“经过陈颙导演4次修改、打磨的《马兰花》很有中国传统美学意境。”钟浩说,“《马兰花》是一部经典,面对经典,不应该保守与照搬,而应该有现代意义的诠释。”
“我认为《马兰花》所代表的中国人民勤劳的精神主题是永恒不变的。无论之前这部作品做出过怎样的修改和调整,但是剧中的口诀,以及马兰花是‘勤劳之花’这一核心设定,是永恒不变的。”钟浩说。
“在2016版《马兰花》的重排中,我放大了大兰和小兰这一原作中双胞胎姐妹的人物设定,让小兰主角的戏份更加突出,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同时,马郎不再是花神,而成为了马兰花的守护者,减弱了神性,增强了人性,让勤劳这一核心主题在人物身上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对于小兰和马郎来说,马兰花是情感和思想沟通的见证;对大兰和老猫来说,马兰花是现实的;对观众来说,马兰花是勤劳的花。”钟浩说。
在舞美设计上,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苗培如将充满现代感、年轻前卫和符合时代审美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整个舞台打破原有写实空间,用一棵树的意象为主体,用多媒体与布景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带有魔幻色彩的舞台空间。这样一方面可满足当代观众对现代舞台艺术作品的视觉审美要求,另一方面让舞台设计亮点融入剧情,成为演出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6版《马兰花》浪漫、魔幻,有一种美的熏陶。”苗培如认为,“今天的观众需要看什么,孩子们需要看什么,我们就给大家创造属于现代、今天的《马兰花》。”
与中国儿艺同龄的《马兰花》,几乎每一个中国儿艺人都参与过剧目的创作与排演。“一部经典作品随着它的不断重演,能够将老一辈艺术家的宝贵精神代代传承下来。同时,能够引领时代和观众的作品值得继续精雕细琢。”冯俐表示。
诚然,《马兰花》的常演常新,不仅是因为剧作本身的立意高远、艺术质量过硬,同时也是因为中国儿艺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和不断打磨的执着精神,让这部剧永葆青春魅力。一代代艺术家铸就了这部经典,这部经典也不断滋养和锤炼着一批批艺术家。
图片显示:   点击小图标可放大显示图片!
点击显示大图! 点击显示大图! 
  上一篇文章: 心手相连,不教疫情度家门
  下一篇文章: 楚雄州发布疫情防控措施通告...返乡必读!请相互转告!